洪慈庸「我的請益之旅:拜訪圓山工會、台灣國際勞工協會」

新聞與聲明

今天在胡博硯老師的陪同下,我接續拜訪了圓山飯店工會、台灣國際勞工協會,請益勞工團體遭遇的困難,研擬後續問政、修法的方向。

不論是本勞還是外勞,勞動條件惡化是台灣的常態。今年的農曆春節,圓山飯店不願意依照過去的團體協約內容,加發工資給銷假上班的員工,也不願意遵照勞基法的規定,發給雙倍的薪水,而只願意給予500元的補貼與補休。圓山工會逼不得已,只能透過訴訟的方式,爭取團體協約的效力與自身的權益。

圓山工會並不是特殊的個案。在例假日上班的員工,本來就有權在請領「延長工時工資」與補休之間做出選擇。然而,實際的情況卻是,雇主個別要求員工同意「以補休代替加班費」,藉此節省人事成本。這是常態,卻也是病態。

下午,我們來到國際勞工協會,聽取五十八萬名「外籍移工」殘酷的勞動現況。我們都知道,在台灣的工地、漁港、還有大大小小的家庭,外籍移工肩負起台灣社會照護、建築、漁撈的勞動需求。但是,外籍移工是勞工權益保障的法外之地。二十二萬的家務移工不能按時休假、無法自由轉換雇主,領取遠低於基本工資的勞務報酬。

同時,現行的法令規定,聘僱家務移工的家庭,就不能申請「喘息服務」。家務移工的正常休假,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。當我們討論長照體系的人力短缺問題時,能夠不把「家務移工」的勞動權益納入討論嗎?

這些議題很大、很多,我的基本態度是,對的就是對的,錯的就是錯的,不合理的現況,就要修正。

回到上一頁